中新網4月16日電 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,盧浮宮、凡爾賽宮等法國知名博物館首次聯袂,拿出各自“鎮館之寶”,參加中法合辦的“名館•名家•名作——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”。法國《歐洲時報》文章稱,作為美的載體,藝術是一種無聲的語言,跨越時間與空間,很容易觸動人心,產生共鳴,是民間外交、公共外交的優質載體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此次展覽作品雖僅有10幅,卻全是稀世珍品,之前從未離開過法國。每幅作品都代表了一個時代,10幅集合起來便是一部縮微版的“法國藝術史”,堪稱一道上乘極致的法國文化大餐。
  法國一直致力於用藝術溝通中國和西方世界。中國人接觸、深入西方藝術殿堂,與法國文化的貢獻分不開。1978年,《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展》即在中國美術館拉開了帷幕,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舉辦的外國美術展覽。中國現代繪畫大師如徐悲鴻、林風眠、吳冠中等,均與法國文化有著密切的淵源。
  與此同時,法國也不遺餘力地向西方引薦中國藝術。法國的漢學研究源遠流長,巴黎有“漢學之都”的美譽。法國作家赫維•聖丹尼斯的《唐詩》在1977年再版時,被出版者贊為“迄今為止一部最重要最好的中國詩歌的法文譯著”。在法國政府和團體的支持下,越來越多中國藝術家“出海”,來法國展示中國文化。
  在全球化的今天,國家間的交流頻密,但語言、風俗等的差異又常常成為國與國難以靠近的障礙。作為美的載體,藝術是一種無聲的語言,跨越時間與空間,很容易觸動人心,產生共鳴,是民間外交、公共外交的優質載體。在中法建交50周年這一值得紀念的時刻,法國用藝術之美溝通中西文化,拉近兩國民眾的相互認知,功莫大焉。  (原標題:法報:藝術展成中法公共外交優質載體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46mrbpz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